返回

 

一、填空:(16)
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汉司马迁 著。全书包括十二本纪、十表 、八( )、三十 ( )和七十列传。现在最通行的是“三家注”本,( )集
解, ( ) 索隐, ( )正义。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国吕不韦的食客们共同撰写的。原书分为 十二( ),六( ),八( ),全书现存共一百六十篇。
3、古代汉语的复音词可以分为( )、( )、
( )、( )。
4、据王力的研究,上古的30韵部按照韵尾的不同,可分为三种,分别是( ) 、 ( ) 、 ( ) 。
二、解释下列各概念:(10分)
1、孤平:
2、读为、读曰:
3、古无轻唇音:
4、连绵词:
5、义疏: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括号的词的文中义:(15)
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和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5、我決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
6、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
7、坚甲厉兵以备难,而美薦(绅)之饰。
8、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
9、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10、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11、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
12、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13、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
14、诸将(效)首虏,休,毕贺。
15、超五帝(侔)三王者,必此法也。
四、指出下面句子中加括号的字是一个双音词还是由两个单音词构成的词组,并解释其意义。(10分)
1、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3、为之(权衡)以称之,则并与权衡而窃之。
4、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5、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
五、指出下列加括号字的本义,并解释其在文中的词义。(10分)
1、技经(肯)綮之未尝。
2、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3、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4、以为直于君而曲于父,(报)而罪之。
5、食时信往,不为(具)食。
六、在上古音系中,“诸”属鱼部,“管”属于元部,“暗”属于侵部,指出下列各字各属于上古哪一韵部(8)
著 馆 谙 芝
终 烝 赐 谈
七、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10)
1、 肌 肉
2、 赐 予
3、 谏 诤
4、 之 往
5、 杀 弑
八、用文字写出七言首句入韵的平起式律诗的格律形式。(5)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8)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塗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十、将下列一段古文直译成现代汉语 (8)
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不详也晏子对曰国有三不祥是不与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参考答案
一、填空:
1、纪传,书,世家,裴骃,司马贞,张守节。
2、纪、论、览。
3、连绵词、叠音词、附音词、合成词。
4、阴声韵、阳声韵,入声韵。
二、解释下列各概念:
1、孤平:B型句七律的第三字、五律的第一字必须是平声,否则叫犯孤平。具体说,仄仄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不能变为仄平仄仄平。
2、读为、读曰:训诂学术语中的注音术语。这两个术语是用本字来说明假借字。
3、古无轻唇音:上古时没有轻唇音“非敷奉微”,只有重唇音,它们是从重唇音“帮滂并明”中分化出来的。
4、连绵词:是由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意义不可分割的复音单纯词。
5、义疏:注解术语,是唐代出现的一种不仅解释经文正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的注释体例。
三、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文中义:
1、符合 2、通“弼”,匡正过失。3、空隙
4、怜悯,同情 5、落下,投 6、烧火做饭
7、腰带 8、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 9、效法
10、单门 11、并列 12、浸泡
13、关键 14、呈献 15、相等、等同
四、指出下面句子加点的字是一个双音词还是由两个单音词。
1、词组。置:置驿,即马递;邮:邮驿,即车递。
2、双音词。不同,有差异。
3、词组。权:秤锤;衡:秤杆。
4、双音词。仰视的样子。
5、双音词。生气的样子。
五、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本义,并解释其在文中的词义。
1、本义:紧附在骨上的肉;文中义:紧附在骨上的肉
2、本义:结束,完成;文中义:已经
3、本义:把箭射出去;文中义:磨出
4、本义:判决、处罚罪人;文中义:判决、处罚罪人
5、本义:准备、备办;文中义:准备,备办。
六、在上古音系中,“诸”属鱼部,“管”属于元部,“暗”属于侵部,指出下列各字各属于上古哪一韵部。
著 (鱼部) 馆 (元部) 谙(侵部) 芝 (之部)
终(冬部) 肢 (蒸部) 赐(锡部) 谈(谈部)
七、辨析下列各组同义词。
1、 肌 肉
在先秦时,肌和肉二者在词义的适用对象上区别很严;肌是人的肉;肉是指禽兽的肉,只有当骨和肉连用或并举时,或者指称死人的时候,“肉”才指人的肉。
2、 赐 予
赐、予都有“给予”的意思,但两者在等级观念和感情色彩上是不同的。赐用于上给下,地位、辈分、年寿高的给地位、辈分、年寿低的。而“予”是给予的通称。
3、 谏 诤
这组词都含有规劝君主、尊长、朋友并使之改正错误的意思。其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规劝词义的轻重。谏是一般的直言规劝。诤则有力争、强谏的意思。
4、 之 往
在“向某处去”的意义上,“之”和“往”是同义词。往是向所要去的地方走,仅仅表示方向性或目的性,是不及物的,所以不带宾语。但“之”必须带宾语,可以直接接所要到达的目的地。
5、 杀 弑
这两个词都有杀的意思,残害人生命的意思。 “杀”是个泛用的动词,适用面广,对一切生物都是适用的,凡致死都可以叫杀,不论用什么器物或是徒手,不论是对人或动植物只要致死都叫杀。
弑,只限于臣弑君,子弑父母,弟杀兄长……总之,以下杀上都可以用“弑。”
八、用文字写出五言律诗最基本的格律形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上标点。
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塗。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我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十、将下列一段古文直译成现代汉语。
景公出去狩猎,上山看见老虎,下河泽看见蛇,归来后,召见晏子询问说:“今天我出去打猎,上山就看见老虎,下河泽就见蛇,大概这是所谓的不吉祥吧?”晏子回答说:“国家有三种不吉祥的状况,这种情况不参与在其中。有贤能之人却不知道,是一不祥;知道了却不能任用,是二不祥。任用了却不信任,是三不祥。所谓的不吉祥,乃是象这些。现在上山看见老虎,因为那里是老虎之居室,下河泽看见蛇,因为那里是蛇的洞穴。到老虎的居室,到蛇的洞穴看见它们,怎么是不吉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