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汇产生的很早,早在没有文字记载以前,就有语言、词汇,它表示一定的概念、意义,通过声音来传播。它的形体是记录符号,是三要素中最后产生的。我们讲这一章是因为古代汉语词汇里,单音词 (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 ) 占优势,但复音词 ( 复音词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音节的词 ) 也有一定数量。阅读古文时,如果把两个单音词看作是一个复音词或是把一个复音词看作是几个单音词,都不能正确地理解词义,因此有必要讲一讲古代汉语中单音词如何演变成复音词的情况以及古代复音词的各种类型和如何正确的区分单音词与复音词。
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的主要特点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即一个字有很多意义,它们占据一个字形,如“节”字,现代汉语的“竹节”、“季节”、“骨节”、“节省”等几个双音词的词义在古代汉语中都只用一个单音词“节”表示。
①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节,用代陶瓦。
王禹偁《黄冈竹楼记》
②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由上可见,单音词“节”的义项随文而异,只能在具体的句子去辨认。
虽然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少量复音词,而且复音词在逐渐由少变多的发展。复音词是由两个音节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多音节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有四种类型:
(一)、联绵词
联绵词又称联绵字,是两个音节连缀成意而不能分割的词,是由两个字构成的一个词,形成一个完整的声音组织,不可分割地表示一个意义,又叫连语,涟语。
1、根据联绵词的声音特征分类,普遍分为三类:
(1)、双声联绵词:双声是说两个字古音中的声母相同。
磊落 坎坷 倜傥 犹豫 萧瑟 崎岖 陆离 玲珑
双声是说两个字古音中的声母相同,但现在可能不同,不同是语音古今变化的结果。
(2) 、叠韵联绵词:韵古代不是指韵母,而是指韵部,一般韵腹、韵尾相同或相近的归入同一韵部。
窈窕 依稀 扑朔 荒唐 婆娑 混沌 朦胧 莽撞
(3) 、非双声叠韵联绵词:一般情况联绵词可以分为以上两大类,但实际情况很复杂,还有一些不能归入上边两类,它们两个字在声音上没有什么联系,但是两个音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能分开,分开以后便没有意义或意义与原来的不同。
芙蓉 蝌蚪 鹦鹉 扶摇 葡萄 狼藉 跋扈 龟兹 铿锵
2、联绵词的声韵:
判定古文中的双声、叠韵联绵词必须以古音为标准依据,不能用现代汉语的音读作标准。如“蟋蟀”一词现代普通话中属于非双声叠韵一类,但古代汉语中这两个字都在心纽(纽,声纽,声母),属于双声联绵词。又如“芣苡”现在普通话中属于非双声叠韵一类,但古代汉语中是叠韵联绵词,两个字都在一个韵部。
联绵词或双声或叠韵,在诗文中的错综利用,能使音调谐美。如《诗经·周南·卷耳》
陟彼崔嵬 行人上山高又险
我马虺隤(huī tuí) 我的马儿腿发软
我姑酌彼金罍 léi 且把酒杯来斟满
维以不永怀 好让心儿宽一宽
陟彼高岗 行人过岗高难爬
我马玄黄 我的马儿眼发花
我姑酌彼兕觥(gōng) 高脚杯儿斟满它
维以不永伤 喝一杯呀莫想家
这里,“崔嵬、虺隤”是叠韵联绵词, “玄黄”是双声联绵词,“高岗”虽然是双声。
3、联绵词书写形式多样化:
由于联绵词是靠声音来区别词义的,因此一个联绵词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只要音同、音近就可以。至于用哪一个字要求并不严格。如当“徘徊游戏、闲游漫步”讲的“徜徉” cháng yáng ,至少有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可写作相佯,倘佯,尚佯,尚阳,尚羊,常羊,相羊,倡佯,忀徉,儴佯,襄羊,而《史记索隐》引郭璞注:“襄羊犹仿佯。”仿佯又可写作“仿洋”、“彷徉”、“方羊”。
这种情况很多,如“彷徨”又可写作“仿徨”、“仿偟”、“傍偟”、“方皇”;“从容”又作“雍容”、纵容”;“匍匐”又作“匍伏”、“蒲伏”;“逡巡”又作“逡循”、“逡遁”、“巡遁”、“逊遯”(遁);“萧瑟”又作“萧索”、“萧飒”、“骚瑟”、“脩瑟”等。
4、联绵词的一词多义:
联绵词虽然在结构上和其他的词不同,但它们本身的词义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1) 、磊落:①错杂的样子。《后汉书蔡邕传》:“连衡者六印磊落,合纵者骈组流离。” ②形容胸怀坦白。韩愈《与于襄阳书》:“世之龌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
(2) 、萧瑟:①秋风声 《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②形容凄凉、寂寞的样子 杜甫《詠怀古迹》:“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3) 、浩荡:①广阔远大的样子《文选》潘岳《河阳县作》:“洪流何浩荡,修芒郁苕峣。”②放肆纵恣、心无所主的样子《楚辞》屈原《离骚》:“怨灵脩之浩荡兮,终不察乎民心。”
叠音词是重叠两个相同的音节所组成的词,前人把它叫做重言,由于这类词多是形容事物形状、状态的,所以古人又叫它重言形况词,现在就其音节来看称为叠音词。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
1、根据所描绘的事物的不同,可以分为两类:
(1) 、模拟声音的:
叠音象声词的广泛使用,增强了语言表达效果,所谓有声有色。以《口技》为例,多处使用了象声词,如“絮絮”象大儿的话语,“作作索索”拟鼠声,“呼呼”是风声,“许许”状呼喊声,它们渲染气氛,如同身临其境。
(2) 、描绘状貌:
叠音词色彩鲜明,富有美感,声情并茂,有它独特的修辞效果,在写诗词歌赋时,犹为古今作者所喜用。若去掉《阿房宫赋》中的叠音词,就会黯然失色。”
2、叠音词在词性上可以分为名词型、动词型、形容词型三种类型:
(1) 、形容词型:《诗经卫风氓》:“言笑晏晏,信誓旦旦。”
(2) 、动词型:《诗经卷耳》:“采采卷耳,不盈倾筐。”
(3) 、名词型:白居易《买花》:“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3、从能否单独使用,又可以分为不重叠不能用的和不重叠也能用的两类:
(1) 、重叠造词:这类叠音词单字本身另有意义,但单字在叠音词中只是一个音节,与它的原义无关。解释这类叠音词,也应该象联绵词一样,不能从单字上去寻求它的意义。如《诗经·周南·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木兰辞》:“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牛羊。”
(2) 、重叠用词:《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它们虽然重叠,却与原来单字的意义相同或相近,不过语气上加重了一些,表示这种意义是不重叠也能使用的。
现代汉语中也区别,两者性质不同。如姐姐、爸爸、巍巍(重叠词);娓娓、萧萧(叠音词)等。
附音词是在单词语素的前后附着一个词头或词尾,词头或词尾是附加的辅助成分,黏着在表示概念的实语素前后只是为构成复音词添加一个音节,并不表示实际意义,这样构成的多音词,我们称之为附音词。
在古代汉语中,附在单词语素的前面的主要有“有”、“阿”两个字,在魏晋以前比较常见。《书·大雨谟》:“蠢兹有苗。”《书·召诰》:“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书·盘庚》:“其有众咸造。”《孔雀东南飞》:“阿母为汝求。”《木兰辞》:“阿爷无大儿。”
附着在单词语素后边的有“然、焉、尔、如、乎”等。《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论语·先进》:“子路率尔而对。”《诗经·卫风·氓》:“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合成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的复音词。
这类复音词是由两个独立的单词结合而成的,它本是两个词的组合,后来凝固得只表示一个单纯的意义,如果把它拆开,它的意义各不相同。
合成词可以分为四类:
(1) 联合式:
①近义联合:
名词的联合:宾客、年岁、言语、干戈、琴瑟、钟鼓、国家、社稷
动词的联合:嫉妒、驰骋、跋涉、商量、讨论、斟酌、倾覆、安定
形容词的联合:纯粹、正直、艰难、恐惧、勤劳、险阻、笃厚
② 对义联合:
名词的联合:父母、夫妇、天地、古今、宇宙、山川、寒暑、阴阳
动词的联合:呼吸、成败、生死、兴亡、出入、进退、升沉、得失
形容词的联合:贵贱、尊卑、缓急、轻重、异同、否泰、盛衰
(2) 偏正式:在一个复音词内部前一个词素对后一个词素起修饰、限制作用。
诸侯、黎民、寡人、少年;国风、布衣、君子、诗人、天下、兵法、经书、四海、四方、百姓、五谷;长生;
(3) 支配式:前一词素对后一词素起支配作用。
借口、将军、徼幸(徼天之幸)
(4)主谓式:前后语素构成一种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夏至、冬至、日食、春分、秋分;
虽然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少量复音词,而且复音词在逐渐由少变多的发展。复音词是由两个音节或两个字以上组成的多音节词。古代汉语的复音词有四种类型:
(一)、不要把貌似双音词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是双音词:
开始阅读古书时,往往容易把两个意思有关、连在一起使用而在现代汉语中已成为双音词的单音词,误认为是一个单音词,这种情况必须注意避免。如:
1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感激”指感动激愤 ;“痛恨”指痛心遗憾;“卑鄙”指卑贱鄙陋。
2 、《孟子·告子下》:“天子之地方千里;不千里,不足以待诸侯。诸侯之地方百里,不百里,不足以守宗庙之典籍。”地方,是土地方圆的意思。
3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它的果实。
4 、《墨子·公输》:“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虽然,虽然这样的意思。
以上用例中的“感”和“激”、“痛”和“恨”、“卑”和“鄙”、“地”和“方”、 “其”和“实”、“虽”和“然”,都应看作单音词来理解。
联绵词用来写词的两个字仅仅代表单纯词的两个音节,因此不能拆开来解释,如果把它的两个音节拆开,它的原来意义就会失掉。以前有的人不懂联绵词不能拆开来的道理,把标音的整体拆开解释,陷入穿凿附会的歧途。如:
“望洋”可写作“望阳”、“望羊”、“望佯”等。意思是“迷茫直视”的样子。但清朝郭庆藩《庄子集释》中说:“其正字当作‘阳',……言望视太阳也。太阳在天,宜仰而观,故训为仰视。”还有的著作把“望洋”解释为“望着海洋”。在日常生活中还由此误解衍生出“望海兴叹”、“望山兴叹”之类的形式。
“犹豫”是联绵词,又可写作“犹与”、“犹预”“由豫”、“犹夷”、“由夷”等,但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书证》说:“《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陇西谓犬子为犹。'吾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往返,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未定也,故称犹豫。” 这是由把“犹”解释为犬,附会出“犹豫”的意思。
(三)、同义词连用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复音词来对待:
古代汉语,特别是先秦作品中,有一些同义词的具体意义或用法有细微的差别,在分别使用时,常常各自保留了它们原来的词义,当连在一起使用时,常常是取其共同之处,而不考虑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由于经常连用,有的后来发展成为复音词。现代汉语中的复音词相当一部分是由古代两个单音同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遇到同义词连用的情况,一般可以把它们当作一个复音词(同义复词)来对待。如:
恐惧:《墨子·明鬼下》:“郑穆公见之,乃恐惧奔。”《冯谖客 孟尝 君》:“齐王闻之,君臣恐惧。”恐和惧都是害怕的意思。它们作不及物动词时,表示内心的不安,作及物动词时,表示担心或揣测未曾显现的某种情况。而惧表示的害怕程度不如恐严重,它们经常连用,成为一个词。
恭敬:《晋灵 公不 君》:“不忘恭敬,民之主也。”“恭”和“敬”本是两个词,“恭”指外表有礼貌,“敬”指内心严肃不苟。《礼记·曲礼》疏引何胤:“在貌为恭,在心为敬。”《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朱熹注:“恭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两个词经常连用,可看作一个复音词。
在古代汉语中,有时会遇到这种情况,两个意义相反或所表示的事物有关的单音词连在一起使用,但其中只有一个词表示意义,另一个词则只是陪衬,这种连用的情况,前人称之为“复词偏义。”,一般可以当作一个偏义复词对待。偏义复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反、相对或意义相近、相关的词素组合成的、其中一个词素有意义,而另一个词素只充当陪衬音节的复音词。它的构词方式都是联合式,从词素的意义上看,可以分为近义合成和反义合成。
近义合成的偏义复词 ,如:
衣冠——原指衣和冠,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衣的意思。《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坐,以观公子。”
反义合成的偏义复词 ,如:
饥穰——原指荒年和丰年,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饥”的词义而没有“穰”的词义。《荀子·天论》:“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汤禹被之矣。”(年岁有欠收,这是自然的规律,商汤和夏禹都曾遇到过。)
缓急——原指缓和急,但在偏义复词里,只有急的词义,意为紧急情况。《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今公常从数骑,一旦有缓急,宁何足恃乎!”(一旦有紧急情况,难道够用 [ 依靠 ] 吗?)